一、儒艮和海牛的區(qū)別
儒艮和海牛都是草食性動物,二者屬于海牛目下兩科,曾經(jīng)和大象共祖,是海陸變遷時再次進入海洋的陸地動物。儒艮科下的大海牛早在18世紀(jì)就已經(jīng)滅絕了,目前只剩儒艮這唯一品種,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周邊的西安海地區(qū),現(xiàn)實世界上最接近“美人魚”傳說中的生物就是它,有時還會抱著孩子在水面上哺乳。儒艮和海牛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尾巴,儒艮的尾巴類似于鯨魚的尾巴,從中央分岔呈V形,而海牛的則呈蒲扇般的圓槳狀。
二、儒艮吃什么食物
儒艮只攝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5米,以多種海生植物的根、莖、葉、部分藻類等為食物,常吃整株植物。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有時它們會留下一條啃食過的痕跡,當(dāng)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見到。儒艮一般在白天或晚上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qū)大多在晚上尋找食物。每天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攝食用的時間很大。尋找海藻的動作像牛一樣,一邊咀嚼一邊搖晃著頭,所以有“海牛”之稱。
三、儒艮為什么叫美人魚
“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出沒海上,能紡會織,哭時落淚”這是南朝時中國古人在《述異記》中對儒艮的記載。儒艮長期生活在海溝中,以海溝淹中沒在海水中的海草為食,每隔30分鐘出水通風(fēng),通常像人一樣抱著小儒艮喂奶。有人傳說,儒艮出海時頭上有時披著海草,被人們描繪為“頭披長發(fā)的美女”。因為雌性儒艮偶爾有抱孩子在水面上哺乳的習(xí)慣,所以儒艮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美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