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四季皆可種植,其性喜寒冷氣候。生長溫度范圍為11-18℃。要想在秋季和淡季種植熱萵筍,必須考慮其生長期需要經(jīng)過夏季高溫季節(jié)的因素,尤其要注意發(fā)芽和早期抽薹的控制。
提高種子發(fā)芽率
萵筍種子可以在5-18℃發(fā)芽, 在30℃以上的高溫下,種子萌發(fā)受到限制℃. 高溫能促進種子呼吸,胚內(nèi)缺氧使其難以萌發(fā)。因此,要提高萵筍的發(fā)芽率,必須在熱季降低溫度,加速萵筍的發(fā)芽。種子處理的方法有很多。這里有三種常見的生產(chǎn)方法
1、 催芽。首先,將種子浸泡在冷水中,然后在一個小竹簍里鋪上一層約3英寸的濕粗河沙。將浸透的種子鋪在上面,覆蓋1-2厘米厚的河沙,在沙上覆蓋一片菜葉,或用紗布包裹種子。在種子中間放一塊濕磚頭調(diào)節(jié)水分,然后把種子掛在深井里,使其高出水面一英尺。每天檢查一次,直到剛好“翻嘴”(芽是白色的),就可以播種,沒有井的地方,也可以利用城市下水道促進發(fā)芽。
2、 放在冷的地方促進發(fā)芽。浸種與潮濕的河沙混合,放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如濕水箱旁)。它們通常保持濕潤,在3-4天內(nèi)發(fā)芽。缺點是發(fā)芽慢,生長不規(guī)則。
3、 在冰箱或加冰的保溫瓶中發(fā)芽。將種子浸泡4-6小時,撿起來,放入小布袋中,將小布袋中種子表面的水分晾干,松散攪拌,放在冰箱保鮮層上。你也可以在熱水瓶里放1-2塊冰,然后把種子掛在瓶子里。注意不要接觸下面的水(井吊的縮小版)。每隔24小時取出種子,用清水洗凈。大約48小時后,它們就會發(fā)芽。
提高產(chǎn)量和質(zhì)量
熱萵筍在高溫、長日照條件下容易早發(fā)芽,嚴重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1、 選擇耐熱、不易提取苔蘚的品種。不同品種對高溫的反應(yīng)不同,早期抽薹程度也不同。平壩地區(qū)可以用“二白皮”,丘陵地區(qū)可以用“二青皮”。以下是川西壩子農(nóng)民常用的品種特點。
二白皮米結(jié)疤:成都本地品種。有100年的歷史,川西各地都有種植。葉叢直立緊湊,株高35-40cm。葉片倒卵形,先端鈍,長30厘米,邊緣微波狀,葉面稍皺,淺綠,中肋白綠色。莖呈棒狀,長約30cm,橫徑5cm,節(jié)密集,節(jié)間長0.9cm。莖有白色的皮膚和淺綠色的肉。單根莖重約0.5公斤。耐熱性強,抗霜霉病性弱,不易抽薹。
二白皮:成都本地品種。它在成都郊區(qū)已經(jīng)種植了50年。植株緊湊,葉叢直立,株高46cm,展度35cm。葉片倒卵形,先端鈍,長27厘米,寬14厘米,邊緣微波狀,葉面稍皺,墨綠色,中肋白綠色。莖呈桿狀,長約40cm,橫徑3.8cm,節(jié)間長2.4cm,果皮白綠色,果肉黃綠色。單莖重約0.25kg。具有較強的耐熱性、抗寒性和抗霜霉病性,不易抽薹。
二青皮:成都的地主品種,栽培30多年。特征:葉叢半直立,株高約41cm,展開度40-50cm。葉長倒卵形,先端鈍,邊緣微波狀,稍鋸齒,皺,黃綠色,中肋綠色。莖呈棒狀,長約35cm,橫徑3.4-4.5cm,節(jié)間長2.5cm,樹皮綠色,果肉淺綠色。單莖重250-500克。耐熱性強,不易抽薹。肉嫩、甜、質(zhì)好。
2、 土壤選擇。萵筍適應(yīng)性廣,對土壤要求不高??稍谄皆推碌胤N植。但由于其根系薄弱,土壤滲透淺,葉片蒸發(fā)量大,抗旱性弱,宜在肥沃、能排水灌溉、持水能力強的腐殖質(zhì)粘土或壤土上栽培,才能獲得較高的效益。對于肥力較差的土壤,應(yīng)增加有機肥的施用,在較干旱的農(nóng)田也可采用地膜覆蓋栽培。
對病害較多的田,1平方米可使用3-5克地芬林,每畝可使用100公斤生石灰。生石灰撒布后,可翻耕攪拌均勻(注:生石灰不得連年使用)。更多蟲害田每畝可噴辛硫磷摻20斤細土。施肥的主要方法是一次施用足量的基肥。每畝基肥可作腐熟人畜糞便3000公斤、磷肥50公斤、鉀肥20公斤、尿素20公斤。
3、 適時播種,加強苗床管理,培育壯苗。為了秋季上市,有的人會早播,但早播會造成苔蘚抽提。適宜播種期為6月底至7月中旬,入秋前(8月上旬)。一般40-50天就可以收獲,正好是秋季的淡季。
為了培育壯苗,在苗床上只播一兩粒種子(50克)。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先施用植物灰或渣肥作為基肥,挖好后倒入清水,將土壤磨細成3英尺(1米)寬的箱口,在粉口(發(fā)芽)后撒上摻有麩皮或干河沙的種子。如果播種時溫度很高,可以在播種前在苗床上灑水降溫。播種后,用澆水罐或瓜勺撒上薄薄的一層水,再用渣肥或河沙覆蓋花蕾。為了保持土壤濕潤,我們也可以避免強烈的陽光和大雨,或者在汽車表面做一個小拱棚,用遮陽網(wǎng)覆蓋。播種后第二天澆水,早晚各兩次。遇大風、烈日時,應(yīng)在出苗后進行遮蓋。
用800倍液噴施多菌靈防治真菌病。播種后25-26天可移栽,苗齡不宜太老。早期的可在播種后16-20天移栽。插秧前,應(yīng)嚴格清除長節(jié)過多的苗木,并帶土移栽。
4、 加強田間肥水管理,防止因缺水缺肥而抽苔。壩區(qū)一般在各種瓜架下與白菜、芹菜間作或套種。如果氣溫高,陽光強,就要用絲瓜葉覆蓋苗木,以保證成活。
2-3天后,可以去除覆蓋。追肥灌溉后,掌握水分輕,澆水頻繁。萵筍開放時,葉片在陽光下枯萎時,用尿液沖洗心葉上的脂肪和水分,可抑制早期抽薹,促進莖基肥大。
在丘陵地區(qū),玉米通常在收獲后播種,種植行距為7-8英寸(約25厘米),每畝約7-8000株。如果陽光大,可以用荷葉、玉米葉、菜花葉等覆蓋幼苗。成活后,幼苗不能被覆蓋。追肥和澆水應(yīng)控制頻繁和輕微。后嶺地區(qū)種植熱萵筍,應(yīng)注意種植過程中缺土,一般2-3次,尤其是大雨后。
耕作和除草。由于熱萵筍生長迅速,所以只栽培一次。移栽10-15天和20天后,可拔除鳥巢附近的雜草一次。
頂級敷料和補水。熱萵筍根淺,吸收能力弱。此外,它在夏季生長迅速,需要更多的肥料和水。一般是看苗木的生長和追肥。如果苗木生長不好,可在前期用20擔腐熟的人畜糞便和20斤尿素,追肥1-2次,休息時澆水1-2次。夏季宜種植小盒面萵筍。如果雨下得多,就不用澆水了;如果陽光大,土壤干燥,可以進行灌溉。最好的灌溉時間是晚上。如果土壤粘稠,應(yīng)盡快澆灌和排水,以免田間積水。
5、 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用于控制抽薹和促進生長。在萵筍開放期,莖開始膨大生長時,15-20ppm可與CCC和NAA混合使用。每5-7天噴施一次,噴施2-3次,可控制早期抽薹,促進莖稈發(fā)育。
但應(yīng)注意的是,早期噴施易導致植株過度生長,葉片衰弱,莖粗差;如果太晚,植物組織就會老化,效果不明顯。施用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后,生長速度加快,應(yīng)加強肥水管理。
6、 防治病蟲害,及時收獲。苗期易受蟋蟀(棗雞子)、小蠹蟲(柞蠶)、鼴鼠(狗子)等害蟲危害,應(yīng)注意毒餌的使用。誘餌可與0.5kg 90%結(jié)晶敵百蟲、2.5-5kg水、30kg鮮草或豆餅粉混合切碎使用。到了晚上,誘餌可以撒在秧苗根部附近的行間,一堆誘餌可以撒在一定的距離。每畝可使用鮮草餌15公斤左右。上述害蟲的幼蟲也可在早晨用1500倍稀釋液澆灌或人工殺滅。
主要病害為霜霉病、軟腐病和菌核病。發(fā)病后,用50%阿那可明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或36%新靈懸浮液600~800倍液體噴霧,可控制霜霉病。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3000~4000倍液或新植物霉素4000倍液噴霧防治軟腐病。在菌核病早期,50%的速度可用于1500倍的可濕性粉劑,或40%的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的農(nóng)靈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的PNP可濕性粉劑1000倍的液體噴霧。上述化學物質(zhì)每10天使用一次,3-4次。
熱萵筍應(yīng)在適當?shù)臅r候分批收割。如果收獲太晚,肉質(zhì)莖會形成花蕾,消耗營養(yǎng),形成空洞,不能食用。早收會減產(chǎn)。一般移栽一個月左右,當莖膨大,莖頂與外葉頂相等時,即可分批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