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辭舊迎新之際,對于很多村民們來說,一年的收成決定著他們的“年貨質(zhì)量”,是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底氣。脫貧村的年貨分量如何?昔日的貧困戶這個年是怎樣過的?近日,記者來到重慶潼南,走進桂林街道梨樹村,感受來自脫貧“摘帽”農(nóng)戶家里的濃濃年味。
村路彎彎,麥苗青青。在這個距離潼南城區(qū)10公里的小山村,順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記者便來到脫貧戶黃萬銀家。
冬日的天空湛藍如洗,金色的暖陽灑在黃萬銀家的兩層小樓上。白墻黑瓦的房子干凈寬敞,一副紅得像火的對聯(lián)格外亮眼——“脫貧幸逢新時代,致富要靠好政策。”黃萬銀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山風帶著美食的香氣撲鼻而來,妻子羅曉蓉正在吆喝后山的跑山雞“吃中飯”,鄉(xiāng)間處處彌漫著喜悅的味道。
“脫貧了,這個年就要過得有滋有味!”黃萬銀家專門買回了液晶電視和雙開門的大冰箱。說著,黃萬銀拉開冰箱,給記者數(shù)了起來,新灌的香腸、羊肉、雞爪、帶魚、蝦仁……年前準備了整整5大匣子把冷藏室塞得滿滿當當。
“托政府的福,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黃萬銀臉上透著幸福,通過養(yǎng)殖場和護路員的工作,收入大大增加,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52歲的黃萬銀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患有嚴重的冠心病,妻子羅曉蓉的乳腺癌也需要常年吃藥維持病情。這個無固定收入來源的家庭過去的生活十分艱難。
“現(xiàn)在好哇,在家門口就業(yè),一個月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還可以照顧家里,今年繼續(xù)好好干,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黃萬銀向記者興奮地訴說著自己家的喜事。
在政府幫助下,黃萬銀當上了護路工人,妻子羅曉蓉在鎮(zhèn)上當保潔員,申請下來的大病補助、幫扶基金……一項又一項扶貧政策帶領(lǐng)這個原本艱難的家庭走向了新生活。
如今,奔向小康生活的黃萬銀夫婦每天都樂呵呵的,言語里充滿自信,笑容里飽含了感恩和幸福。別看已年過半百,但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勁,種地、養(yǎng)殖,當護路員……靠著自己的雙手,兩口子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黨和政府幫了咱,咱就得下勁干,干出點名堂來。”
黃萬銀帶著我們參觀了他三室一廳的屋子,生機盎然的養(yǎng)雞場,綠意蔥蘢的菜園,白花花的雞蛋,香噴噴的臘魚臘肉……他不由感嘆了一句:“做夢都不敢想的幸福年,真的來了!”
“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黃萬銀說,“黨和政府拉我一把,我自己也要努力干,這樣的脫貧致富才光榮,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對于未來,他的眼中充滿期待。
采訪結(jié)束后,經(jīng)過村里的一個臨時小集市,記者看到集市上滿是一張張的笑臉,老人在冬日的暖陽下圍坐一團聊家常,婦女在精心挑選著蔬菜、干貨和魚蝦,孩子心滿意足地拎著糖果、飲料,年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在這里愈來愈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