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平谷,大桃之鄉(xiāng)。這里有22萬畝世界最大桃園,年產量4億斤,年產值超10億元。平谷大桃已經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長為一個世界級的農產品品牌。30多年來,平谷10萬桃農依靠種植大桃實現了從溫飽到富裕的巨大轉變,大桃成為平谷名副其實的“富民果”。
“平谷充分利用和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建成了具有平谷特點的小康社會。”平谷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方建卿說,依靠和發(fā)展大桃產業(yè)帶動百姓致富增收,平谷實現了“桃花源里見小康”。
科技發(fā)力提質增效,“老把式”種桃上國宴
走進劉家店鎮(zhèn)寅洞村的一片桃園,滿眼蔥翠,個大鮮紅的桃子掛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這里的桃子可不一般,每個都有響當當的名字:“國桃”。
去年,平谷大桃成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宴會上的特供禮品,“國桃”美譽由此而來。“國桃”到底好在哪?平谷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薛彥奇介紹:“平谷大桃果個均勻、風味濃、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超過12%,個別品種可溶性固形物能夠達到20%。”
“這片桃園一共60畝,是劉家店鎮(zhèn)‘生態(tài)橋’國桃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王建術介紹,“這里的大桃嚴格遵守平谷‘國桃’標準進行生產,比如,基地建園初期一次性每畝投入47噸‘生態(tài)橋’有機肥,30厘米耕作層有機質含量達到12%。”
科技是平谷“國桃”誕生的首要條件。據薛彥奇介紹,目前,平谷“國桃”技術標準包含冬季整形修剪、精細花果管理、高光效樹體管控、土肥水管理、增甜提質、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大桃生產全過程的六大方面近百項生產技術要點。這些技術成為平谷“國桃”的支撐。
技術的應用成效,關鍵在人。換句話說,正是廣大桃農積極參與“國桃”標準化種植,努力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才有了平谷大桃品質的飛躍。而這背后的過程,其實十分不易。
年近60歲的胡殿文,是平谷區(qū)“國桃”種植示范戶之一。種了30年大桃的他,已經是個“老把式”。但是在他看來,“經驗再豐富的桃農,也要遵農時,看天氣的臉色”。
“培育‘國桃’,要付出比平時多幾倍的精力。”胡殿文憨厚的臉上,透著緊張神情,“特別是到了9月中下旬,我最怕的就是刮風下雨,那時候桃子已經九成熟了,一陣風就能吹掉幾個桃子,每掉一個我都心疼。”
辛苦付出換來的是市場優(yōu)價的回報。“過去一畝地也就能掙四五千元,現在能掙到3萬元,而且從不愁賣。值了!”老胡感慨道,要增收,還得靠品質。
由點及面,為了盡快讓平谷10萬桃農的生產實現提質增效,薛彥奇表示:“目前全區(qū)已建成了111個‘國桃’示范園,通過示范園的效益帶動,引導周邊果農按照‘國桃’標準生產,實現全區(qū)桃農進一步增收致富。”
女承父業(yè)當新農人,合作社闖出新路子
“歡迎直播間的寶寶們,你們看看這桃子的汁兒,多不多?”37歲岳巧云一頭短發(fā),干練十足,面對一部架起的手機,她豪爽地咬了一大口手里的桃子,“一口爆汁兒,甜而不膩。”
提起岳巧云,平谷桃農幾乎無人不知。“北店村的閨女,她可有能耐了!”大家這樣夸贊。
6年前,岳巧云干著媒體策劃的工作,在城里有著不菲的收入。2014年,她的父親得了一場重病,讓父親自創(chuàng)的綠谷匯德果品產銷合作社陷入了困境。
“老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老了,誰來種桃?誰來賣桃?如果父輩們真的不能干了,社員們又該怎么辦?享譽全國的平谷大桃產業(yè)該怎么辦?”這些問題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了彼時岳巧云的心頭。
經過一番考慮,岳巧云決定接過父輩們的接力棒,把大桃產業(yè)傳承下去。于是,女承父業(yè),她成為合作社新的社長。
雖然平谷大桃遠近聞名,但北店村桃農以前只顧埋頭種桃,沒掌握定價權,好桃子賣不出好價。岳巧云意識到,如果繼續(xù)按照父輩的傳統模式生產經營,前景堪憂。
創(chuàng)業(yè)必須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新助推創(chuàng)業(yè)。就在此時,平谷區(qū)出臺了“互聯網+平谷大桃”相關政策,岳巧云看到了全新的商機。
“在種桃、賣桃的圈子里,自己最懂得互聯網;在互聯網的圈子里,自己最懂得平谷大桃。這兩個不相關的事情結合起來,自己就有了突出的優(yōu)勢。”岳巧云說,“互聯網+大桃”成了自己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絕佳契機。
這幾年,一路走來,合作社帶著周邊幾個村的200多戶桃農走上了發(fā)展“快車道”。如今,北店村桃農幾乎個個都學會了開網店、發(fā)微信朋友圈賣桃,不用再為客商壓價發(fā)愁了。
幫助低收入農戶脫低脫貧,也是岳巧云一直掛懷的事情。2019年,合作社流轉了200多畝桃林,全部來自村里高齡或者殘疾家庭。村民岳清貴家就是其中之一。
“我手腳不好,已經種不了桃了,如今在合作社幫著疊包裝盒,每月出勤20天,干的活兒比從前輕省不少,年收入反而增加了2萬多元。”58歲的岳清貴告訴記者,有16戶低收入桃農在合作社就業(yè),現在全部脫低了。
“蜜桃哺育我長大,我讓蜜桃放光華。”岳巧云說,她這些年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座右銘,也從不后悔當初的選擇,“回村種桃賣桃,讓我找到了廣闊的新天地。”
桃農手機變農具,大桃銷售量價齊升
如今,行走在平谷的鄉(xiāng)村,經常能看見在茂密的桃林里,桃農拿著手機拍照片、錄視頻、直播帶貨,人人爭當“網紅”,成了京郊農業(yè)發(fā)展的一道新風景線。
這一新風尚的興起,得益于平谷這幾年大力實施的桃農電商培訓。平谷區(qū)商務局局長楊河清告訴記者,電商銷售作為平谷區(qū)“互聯網+大桃”工程的內容之一,改變了桃農過去經常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銷售渠道,遭遇商販惡意壓價、大桃“隔夜愁”“貨到地頭死”等狀況。
作為電商培訓的受益者,王辛莊鎮(zhèn)許家務村的64歲桃農王淑華,通過直播曾一次銷售了96箱大桃,成了村里的賣桃明星;許家務村的范瑞芳,在網絡平臺上發(fā)了條短視頻,一夜播放量達21萬次,粉絲增加了300人,留言都是“我要買桃”。在平谷,越來越多的桃農通過手機這個新農具,有了更多獲得感。
從學歷和年齡來看,平谷桃農大多已有五六十歲,學歷也普遍不高,讓他們自發(fā)學會利用手機賣桃,難度可想而知。對此,平谷區(qū)專門成立了一支本土電商講師團隊,進村入戶,面對面講、手把手教。
“第一次上課,我準備了整整8個小時,將自己的心得全都寫進了課件里。但上課時,我還是驚到了,果農對電商幾乎一無所知,很多人甚至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講師團團長王丹說起當初尷尬的場景。
后來,王丹調整思路,從電商培訓改為教桃農“玩”手機:如何拍一張好照片,如何發(fā)微信朋友圈都成了培訓重點。努力沒有白費,短短幾個月就有110位果農,通過手機電商渠道售出15萬斤大桃,增收89萬元。
更可貴的是,一些表現突出的優(yōu)秀學員,在王丹的號召下,帶著回報家鄉(xiāng)父老的情懷投入到培訓中,從原來的普通桃農成長為優(yōu)秀講師。
在電商銷售的持續(xù)發(fā)力下,2019年,平谷農民增收1.23億元。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平谷區(qū)進一步做好“互聯網+”服務,實現大桃的線上營銷量價齊升。據統計,截至7月底,平谷大桃線上交易量大幅上漲,達到1670萬斤,較去年同期增長30%。同時,平谷大桃各品種每斤價格較去年普遍上升1元至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