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同類相食就會產生朊蛋白,導致瘋牛病。他吃的那塊肉那個腦子剛好因為帶有朊蛋白,然后才被傳染了。而且染色體對數(shù)差異越大的兩個物種好像越不容易傳染。但是不知道牛就那么容易傳染給人類。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是可以安全吃同類的,人在長期同類相食中進化出了一個基因可以避免,但仍有少部分的人未進化這種基因。很多蛋白質都是直接吸收,不經過分解再組合。吃同類會導致某些幸運蛋白質不停地在各個個體內流轉,有足夠的時間變異成致病蛋白質。而一般的捕食關系,捕食者死后尸體自然腐爛化為骨灰,某些不安分的蛋白質還沒來得及轉化就煙消云散了。
對于被吃掉的個體來說,這個防衛(wèi)是沒意義的,但對于種群來說是有意義的。舉個栗子:毒蘑菇。它的毒起作用時都個體已經在食道里了。但是今后凡是喜歡吃(這種)蘑菇的都被毒死了或者被減少數(shù)量了,那么毒蘑菇種群就能更安全生存,防衛(wèi)機制就起到作用了。除非是有潰瘍什么的,正常吸收的不都是氨基酸和多肽等被消化液分解的小分子物質,如果大分子物質可以被吸收,那胰島素不就能口服了。目前肉牛還有飼料牛和散養(yǎng)牛區(qū)分,瘋牛病之后歐美的合成飼料的確遭到了打擊,連續(xù)幾年國內飼料出口都相當好,好像是因為牛血上色的原因,葡萄酒市場也被打擊了。
而且大部分具有口服毒性的蛋白(不限于對哺乳動物有毒性,包括對節(jié)肢動物具有口服毒性的蛋白)均依靠在三維折疊結構上隱藏可被蛋白酶分解的局部結構,并具有跨膜結構,來躲避消化系統(tǒng)的蛋白酶的分解并通過自帶的跨膜能力進入動物體內來展現(xiàn)毒性。這個不是常識,而是初中生物的一個絕對化的簡單消化過程的絕對化錯誤。
所以很多蛋白不能被消化系統(tǒng)里的蛋白酶分解。而除了通常消化吸收方式外,有些蛋白質具有跨膜結構,自身就可以對細胞的各種膜進行加工并穿透,所以無需分解為氨基酸或多肽,就可以自行穿越入細胞膜,甚至細胞內的各種膜,由消化道進入人體。甚至有些蛋白在此過程內還能攜帶其他蛋白穿過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