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亞東縣有一個神女峰羊牛毛加工專業(yè)合作社,是貧困戶扎西丹增建立的。在帕里鎮(zhèn)二居委農牧民眼里,扎西丹增就是個“窮折騰”。
“什么都干過,放過牛、打過零工、開過石材、當過駕駛員。”30歲出頭的扎西丹增打工生涯已經有10多個年頭。5年前當他從深山中搬到帕里鎮(zhèn)二居委時幾乎一無所有,連住的土坯房子都是租來的。結婚后,一張嘴變成了四張嘴,他雖然在鄰鄉(xiāng)應聘了公益性崗位,但收入遠不夠養(yǎng)家糊口。
一聲脫貧攻堅令下,扎西丹增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和妻子多珍有了穩(wěn)定工作,先后當上了村水生態(tài)和林業(yè)生態(tài)管理員,每人每年有3000元的崗位補助。小兒子享受無勞力定向補助,每年補助近千元。而且多年懸在心頭的住房問題也解決了,政府幫他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補助資金13萬元,建起了藏式小樓,扎西丹增一家在寬敞明亮的新家度過了2017年春節(jié)。
“藏毯、氆氌、圍裙、毛墊這些都是我們藏民獨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家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且我們亞東是旅游勝地,來的游客誰不帶點民族特色的紀念品回去。”扎西丹增盯上了傳統(tǒng)民族手工業(yè),“這些手工制品都是自作自用,一半以上婦女都有這手藝,不少家里都還有傳統(tǒng)藏式織布機,而制作這些藏式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羊毛、牛毛在本地應有盡有。為什么不利用亞東旅游優(yōu)勢、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閑散勞動力的優(yōu)勢,把民族手工業(yè)做起來?既做生活必需品,也做旅游紀念品。”
“窮小子”開始“窮折騰”,沒錢,就找合伙人,成立合作社,一家一戶的去游說,在成立合作社的過程中,他更傾向于跟他有相似情況的——貧困戶,他說“只有受過窮,才能吃得苦,脫貧致富的愿望才更強烈”。他籌到了38萬元,合作社順利成立。合作社就在扎西丹增的家里,除了留出兩間房子自家住,連上院子在內全部成了加工車間,院子狹長,是搓線、捻線的地方,屋內除陳列產品,擺放了3臺藏式木制織布機,吱呀吱呀,紡錘穿梭,織著扎西丹增的夢想。“這個很暢銷,舍得用料,近20色毛紗,色彩艷麗。”扎西丹增掂起一個緊致厚實的邦典,又拿起一個圍裙,“現(xiàn)在多是用羊毛做圍裙,這個是牛毛圍裙,保暖、舒適性也沒得說。”村里閑散勞力組織起來了,朋多、瓊卓嘎這些之前除了放牧、挖蟲草沒有其他營生的重新拿起了織布機,白瑪卓嘎身有殘疾,但捻線這個活還是干得來。產品越來越走俏,瓊卓瑪沒想到:“原來我手上就藏著‘寶’,一個卡墊三五天織完,就值好幾百元。”銷路也越來越寬,不止在本縣銷售,不少還賣到尼泊爾和印度,收入也在節(jié)節(jié)攀升,合作社人均增收近2萬元。
“自己富不算富,去年跟我一起3個貧困戶都富了。脫真貧、真脫貧,國家給了好政策,有了生活保障,沒了后顧之憂,收入要節(jié)節(jié)高,必須靠產業(yè)。”屋內陽光傾灑,扎西丹增蹲著開始干屬于他的一道工序——紡線,只見他一雙靈巧的手扯著細細的毛紡,編織著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