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標準剎住攀比風(fēng)
板泉鎮(zhèn)尚家澇坡村民對“身后事”十分看重:你家用9000元的棺材、我就給老人買1萬的;哪家墳地占地20平方米,我家就再加上20平方米……“面子比命重要”帶來的是互相攀比的不良風(fēng)氣。針對這一現(xiàn)象,該村找準突破口,“不看家業(yè)多大、不看子女多本事、不看當什么官,咱們一個標準卡到底,誰也不用攀比誰。”村支部書記尚延剛說。
“小戶型”公墓建設(shè)是統(tǒng)一標準的第一步。村里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到大店鎮(zhèn)、湯河鎮(zhèn)等地“取經(jīng)”,認可了這一做法。2015年清明節(jié),60座、120個墓穴的公墓完成建設(shè),每座墓穴占地僅0.8平方米。公墓建起來了,喪事制度必須也隨之簡化。全體村民民主表決制定了標準,并寫入紅白理事會章程,由理事會負責落實。
從八年兩改到理事會“當家”
板泉鎮(zhèn)殷莊村位于三縣交界處,經(jīng)濟條件較好,歷來講究“禮數(shù)”,辦一場喪事,大棺材、路祭、請鼓手、三拜九叩二十四跪等等一樣不少??呻S著青壯年外出上學(xué)、就業(yè),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大操大辦背后的各種“成本”讓大家苦不堪言。
2008年春節(jié)前,作為喪事司儀的殷名志和時任村委主任、現(xiàn)任村支部書記的殷宗祥商量,對村里辦喪事過于繁重的現(xiàn)象進行改革,取消大棺、鼓手,酒席從十碗六盤三大件,改為四碟八碗,這是第一次改變。
2016年,從國家到省、市、縣進一步推動鄉(xiāng)村文明行動和移風(fēng)易俗工作,殷莊村成立了由黨員、退休干部、村民代表組成的紅白理事會,將喪葬標準再壓縮,程序再簡化。這是第二次改變。到今年7月份,村中包括殷宗祥父親在內(nèi)的七位老人去世,無一家喪事大操大辦,且骨灰都安放在了村公墓。紅白理事會已成為殷莊村治喪辦喪的“當家人”。
喪葬新風(fēng)里的實事求是
7月28日,莒南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后柴溝村村委大院里,民政主任宋永江和紅白理事會會長宋仕堂、副會長宋振禮三人一邊寫著征兵宣傳標語,一邊討論著到底該把村“白事禮堂”建在哪里。
宋永江介紹說,雖然后柴溝村在喪事喪儀的禮節(jié)上比周邊村簡單許多,但“就是在吃上花銷大,誰家辦場喪事,十人八人一桌,上十幾個菜,這種宴也沒有打包的,整盤整碗的菜都倒了泔水桶。即使家里條件不好的,也得花個一萬五六千塊錢。”宋永江告訴記者,為了制止餐桌上的浪費,紅白理事會給白事定下了四菜一湯的標準,加上煙酒一桌成本也不過百八十元,這樣能節(jié)省不少。
“各村風(fēng)俗不一,我們大力提倡喪事簡辦,絕不是脫離實際搞一刀切。”縣文明辦主任潘群說,無論是制定標準還是建設(shè)場所,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始終以“接地氣”為原則,推動移風(fēng)易俗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