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如輕紗般籠罩著寧靜的山村。
夜宿鞏義市小關(guān)鎮(zhèn)南嶺新村,10月18日一大早,記者從村委會沿崎嶇山路向西步行約2公里,上坡就到了普蘭英的農(nóng)家小院。
石板上晾著紅紅的山楂,石壁上掛著成串的辣椒,普蘭英和老伴張永茂就住在依山壘砌的三孔窯洞里。窯洞里的家具擺設(shè)雖然陳舊,卻收拾得干干凈凈。
看到河南日報金水河客戶端里省委書記謝伏瞻來看望時的照片,72歲的普蘭英和老伴開心地笑了,17日上午那一幕仍讓老兩口激動不已。“當(dāng)時俺正在院里晾曬玉米,一眼就認出了走在前頭的謝書記,我給書記說我在電視里見過他。”普蘭英說,“謝書記很家常,屋里屋外看個遍,拉著俺的手問家里有幾口人、幾畝地、靠啥掙錢。”
普蘭英是云南省楚雄彝族人,50年前跟隨丈夫來到小關(guān)鎮(zhèn)深山區(qū)落戶。兩個閨女出嫁后,老兩口獨自過活。因家中缺少棒勞力,張永茂還有輕微腦血栓,要花錢治病,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普蘭英家大門上張貼著精準脫貧明白卡,算起來她家年收入離脫貧線還差1080元。按照鞏義市提前一年完成省定脫貧計劃,普蘭英家今年年底前要實現(xiàn)脫貧。
“今年一定能脫貧,決不拖后腿,俺當(dāng)面給謝書記保證過。”樂觀的普蘭英很自信,“家里存的有糧食,地里種的有菜,自己吃喝沒問題,再說上級還有幫扶政策呢!”
當(dāng)面給省委書記打保票,普蘭英的自信哪里來?她掰著指頭算起了收入賬:老兩口每月養(yǎng)老保險金305元;“互助幫扶”措施優(yōu)先安排她去坡下的“老柴家”農(nóng)家樂幫忙擇菜、打掃衛(wèi)生,每月多了200多元;西頭石圈窯三座糧囤里存放著1500多公斤麥子,曬場還有幾百公斤玉米。有了這一筆一筆進項打底,也難怪老人不發(fā)愁。
“咕咕咕……”普蘭英大聲喚回林子里的散養(yǎng)雞。年初,普蘭英用到戶增收補貼款買了雞苗,如今這30多只蛋雞可是她的心肝寶貝,土雞蛋特別受游客歡迎,也多了個增收門路。
雖已過古稀之年,腰板硬朗的普蘭英老人根本閑不住。“我愛干活,能多干就多干點,不給別人添負擔(dān)。”她說。
記者說,謝書記都夸您老兩口精神好有志氣,讓貧困戶向你們學(xué)習(xí)呢!普蘭英略顯羞澀:“書記跑那么遠的路來看俺,俺都不知道說啥好了。”
南嶺新村是省編辦的幫扶點,新修的水泥路鋪到了普蘭英的家門口,新打的水壩保證了灌溉,引來的山泉儲滿了水窖,發(fā)展的農(nóng)家樂讓山楂等土特產(chǎn)有了出路……普蘭英老兩口的生活隨著村里的變化悄然發(fā)生著改變,日子如同門前柿樹上的燈籠柿,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以前家里沒錢,來鞏義這50年就回過一次娘家。今年攢些錢,打算明年回趟云南老家,去看看兄弟姐妹,真想他們呀!”普蘭英說出了埋在心底的愿望。
相信老人的回鄉(xiāng)之路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