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農產品滯銷是市場規(guī)律的體現(xiàn),是發(fā)展商品農業(yè)必須克服的難題。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跌,價格下跌導致市場供給減少從而讓價格再次回歸正常;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說,只要有市場的地方,就應該讓市場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即便這意味著陣痛。
然而,大規(guī)模的農產品爛市,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一個鄉(xiāng)鎮(zhèn)農戶一年沒有收成,將極大地影響一個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在農村地區(qū)社會保障水平還較低的情況下,土地產出如果不能為農民基本生活“兜底”,農民利益將失去最后的保障,對農村社會秩序將造成嚴重沖擊。
食用玫瑰、三七、瑪卡,這幾年幾乎都經歷過價格“過山車”。
必須看到,在山區(qū)廣布、生態(tài)脆弱的云南等中西部省份,發(fā)展高原特色農業(yè)、從種糧到種植經濟作物是農民脫貧的必然選擇。這既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也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路子是對的,應該給予更多鼓勵和扶持,但也要進行適當引導。
進行特色種植的農民利益無法保護,說到底,是因為農民議價能力弱。一是農民組織能力差,無法作為一個整體去商量價格;二是因為農產品無法長期貯存,回旋空間小,不少農民賠錢也得賣;三是因為農民距離市場遠,不賣給原料收購商,也無法直接賣給消費者。
所以從長期來看,必須建立優(yōu)化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全鏈條的長效機制。
解決農產品貯存問題,一靠建設冷庫等儲藏設備,二靠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農產品價格暴跌時凸顯出來的需求,市場自會作出反應,政府可以適當引導;農民組織能力差的問題,還需農村基層組織發(fā)揮作用,價格暴跌、農民吃虧的同時也收獲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而要拉近農民和市場的距離,離不開更為開放的農村、更了解現(xiàn)代營銷的農民。
對于云南這樣的地方來說,農民從種糧自給自足到種植經濟作物面向市場,種植結構改了,思維結構也應跟著變。對于更習慣從經驗出發(fā)思考問題的農民來說,這樣的變化很艱難。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該做更多的引導和扶持工作。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取得了對經濟的強制權力,因為行政命令錯了造成的損失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