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萬畝種植面積,超過6億元產值,2萬多戶果農人均收入超5000元——
近段時間,對吉縣東城鄉(xiāng)太和村村民馮三緒來說,心情太好了,因為他家的蘋果以每公斤7.1元的價格被果商訂購,能收入近20萬元。
在被稱為“蘋果之鄉(xiāng)”的吉縣,像馮三緒這樣心中充滿喜悅和甜蜜的果農有數萬人。今年,該縣的蘋果長勢特別好,價格也比往年高得多,紅艷艷的蘋果掛滿枝頭,豐收在望,果農自然難掩心中的歡喜。
果業(yè)是吉縣第一支柱產業(yè),也是吉縣富民特色產業(yè),28萬畝的種植面積,2萬多戶果農,超過6億元的產值,果農人均超5000元的收入,讓吉縣蘋果成為名符其實的“致富果”,也讓吉縣千家萬戶圓了致富夢。
好產業(yè)需要好思路。近年來,吉縣縣委、縣政府在果業(yè)生產上提出“蘋果提質升級”戰(zhàn)略決策和“規(guī)模化發(fā)展、有機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產業(yè)化開發(fā)”的發(fā)展思路,在蘋果生產上推行了減密間伐、果園上水、有機化生產三項“革命性”措施。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提質升級”戰(zhàn)略已取得明顯效果。
吉縣果樹研究所所長竇興華說,10多年前,吉縣蘋果樹栽植大都按(3×4)米進行,這樣一畝地約可以種植55棵樹,樹齡到了15年以上后,樹密、枝密,果樹之間爭水爭肥爭陽光,授粉也差,造成營養(yǎng)不良,果個小,紅度不夠,整體質量差,與市場需要的果個大、著色好、果型端莊的標準格格不入,影響到價格和效益。
市場逼迫吉縣果業(yè)必須走減密間伐這條路,為此,縣果業(yè)中心聘請專家巡回8個鄉(xiāng)鎮(zhèn),對果農進行了技術培訓和動員。東城鄉(xiāng)社堤村是該縣最早推行減密間伐的村子,該村村民劉章順是村里最早運用這一技術的果農。
減密間伐僅一年時間,就讓劉章順嘗到甜頭。他家5畝果園,原來有220株樹,因為樹太密,結的果子個頭小,該成熟時還紅不了,果商們不喜歡他的蘋果,每年為銷路發(fā)愁。去年冬季減密間伐了110株樹,樹減了一半,今年果個大、著色好,樹體、樹枝強壯,葉面肥厚,蘋果的品質一下子提高了,每公斤7.6元的價格被果商搶購,5畝地能收入10萬元,收入增加了一倍。劉章順喜滋滋地對記者說:“減密間伐后,今年的蘋果品質好多了,你看這明年的花芽多壯實,肯定有好收成。”
與劉章順一樣,全縣推廣應用減密間伐技術的2000余戶果農,也都受益于這一技術,蘋果品相好,賣價高,收入自然增加了。
對于今年吉昌鎮(zhèn)蘭古莊村果農陳建民來說,讓他高興的是今年蘋果個頭特別大,一個蘋果有七八兩重,有的甚至超過一斤。蘋果能長這么大,一方面雨水足,另一方面,是春天干旱時給果園澆足了水。和陳建民一樣,蘭古莊村2000多畝果園都實現了水進果園,可以隨時隨地澆水。
吉縣的果園全處于旱地,靠天吃飯,遇到雨水充足的年份,蘋果個頭大、質量好,賣價高,果農最盼的是果園能澆上水。要打破果園缺水的瓶頸,關鍵是興修水利設施。吉縣原有果園節(jié)水灌溉工程15處,覆蓋果園3.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僅1.6萬畝,遠遠滿足不了果園的需求。按照果業(yè)服務中心制定的果業(yè)發(fā)展三年規(guī)劃,在沿黃河的東城、柏山寺等四個鄉(xiāng)鎮(zhèn),建設6處提黃灌溉工程,覆蓋果園14.2畝;在中部的吉昌、車城等鄉(xiāng)鎮(zhèn),建設14處小型提黃引水工程,新增和改善果園節(jié)水灌溉面積8.6萬畝,在東部屯里鎮(zhèn),以開發(fā)利用地下水和天然水源為主,建設2處機井配套與閘壩蓄水工程,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3000畝。
同時,在水源不足區(qū)域,建立旱井19500眼,水池176座,補充灌溉4.83萬畝,實現果園灌溉全覆蓋。今年,該縣完成吉昌鎮(zhèn)勒馬垣、東城鄉(xiāng)社堤—太和垣、中垛垣三大垣面1.7萬畝果園水利設施,安裝滴灌、滲灌、微噴等進園節(jié)水措施??h果業(yè)中心主任丁春耕說,今年蘋果長勢好,與果園能澆上水關系很大。
眼下,有機食品最受消費者青睞,有機蘋果也成為水果市場的高端產品,樸實卻不失精明的吉縣人,也把目光瞄準有機蘋果。為了推廣這項技術,縣里先后出臺了四項扶持措施:開展有機蘋果生產技術普及,邀請專家教授對有機蘋果示范園的3000余家農戶,進行全方位的生產技能培訓;投資190萬元,給冰雹易發(fā)區(qū)的250畝果園搭建了防雹網;投資1700萬元,配套建立了蘋果質量監(jiān)測綜合服務中心,保證有機蘋果質量達標;推進蘋果保險業(yè)務,給全縣16000畝蘋果簽訂了種植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