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顆“地豆”搖身一變成為“金豆子”,成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寶貝,這是發(fā)生在廣東省陽春市三甲鎮(zhèn)龐洞村里的故事。近日一個艷陽天,記者進村探訪。村子坐落于兩山之間,狹長的山谷平緩地帶,大片花生地與稻田織成一幅美麗畫卷。“‘地豆’還在地里長著,半個月后就收獲榨出一桶桶香噴噴的花生油。”龐洞村支書范紹新樂呵呵地告訴我們。
龐洞村位于偏遠山區(qū),全村1100多戶,貧困戶就有90戶,是遠近聞名的窮村莊。去年,對口幫扶單位珠海市廣播電視臺派工作組駐村。
工作組走訪了解到,龐洞村有種花生的傳統(tǒng),幾乎每家每戶種植,每年全村花生種植面積達1600畝,年產花生約80萬斤,年產花生油近30萬斤。村里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好,不僅花生產量較高,且花生油品質極高。然而,農戶只是分散種植,村民自種自用和作坊式生產銷售,價格、銷量都不穩(wěn)定,未能形成特色產業(yè)。 “好賣就多賣點,沒人收購就留著自己吃或送人。”這是村民們慣常的想法。
扶貧工作組很快明確了引導村民發(fā)展花生產業(yè)的幫扶思路。“關鍵是要規(guī)?;N植,專業(yè)化生產,并且要打開銷路。”幫扶干部說。一方面,工作組引進珠海市的三家公司,集資1000萬元建起了花生加工廠,并建立穩(wěn)定的購銷渠道。
另一方面,引導成立龐洞花生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集中全村960戶農戶簽訂協(xié)議,將貧困戶全部納入其中,擴大花生種植面積至2000畝,合作社租用村民土地,由村民自主種植,每月定量提供5萬斤花生。合作社則向村民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并以每斤5元的保底價統(tǒng)一收購,村集體和農戶享有年利潤30%的分紅。今年8 月起,基地正式運行,一桶桶標著“龐洞”商標的花生油從村里運往各地銷售。
“以前自己動手榨油,別人上門收購,一年最多賣300斤、掙4000多元,少的時候才20斤不到300元。現(xiàn)在不愁賣,統(tǒng)一拉到廠里來,今年第一造就賣了1.6萬多元。”保角自然村的貧困戶麥開真說。他家7畝地有5畝多種花生,今年年初與合作社簽訂協(xié)議,第一造花生賣出了每斤5.5元的好價錢,家里添置了冰箱、冼衣機,剛出生孫子的奶粉錢有了著落,而且還有節(jié)余。村支書范紹新還告訴我們,村里不少貧困戶種田種花生,還在加工廠里當工人,干起了“第二職業(yè)”,收入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