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避免“菜賤傷農”現(xiàn)象出現(xiàn),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扭轉菜農的弱勢地位,增加他們在蔬菜交易中的話語權。如果不能從體制上增加菜農們的議價能力,“菜賤傷農”或將不斷重演。
□ 特約評論員 湯嘉琛
上海農民用拖拉機碾毀百萬斤滯銷蔬菜,北京菜農為減少損失而鏟掉田間油菜,嘉魚網友在微博發(fā)動“愛心購包菜”行動……最近這段時間,“菜賤傷農”事件在全國各地集中爆發(fā),引起各方普遍關注。然而,進出于菜市場的消費者并不覺得菜價有所降低。相關調查顯示,菜農的批發(fā)價和菜市場的零售價相差10 —20倍。
有分析認為,蔬菜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過程中,要經歷產、運、銷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流通成本的增加共同推高了蔬菜的交易成本,進而損傷了菜農的利益。豐產不豐收,使得一些菜農只能讓蔬菜爛在田里。
應該說,從產供銷的流通成本來分析“菜賤傷農”現(xiàn)象,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并非導致蔬菜滯銷和菜農利益受損的本質原因。要想避免“菜賤傷農”現(xiàn)象出現(xiàn),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扭轉菜農的弱勢地位,增加他們在蔬菜交易中的話語權。
誠然,從理論上講,蔬菜作物的替代品較多,單一門類的蔬菜在需求量上具有較大的彈性,比如包菜價格太高,市民可以選擇油麥菜或其他綠葉蔬菜作為替代品。但從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來看,蔬菜作物消費在總量上基本固定,即消費需求缺乏彈性。
對于缺乏彈性的產品,即便將現(xiàn)在流通環(huán)節(jié)中的稅費全部免掉,仍然跳不出“菜賤傷農”的怪圈,因為那將同樣導致供過于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進而使得蔬菜滯銷。菜賣不出去,通過傳導效應又會使得菜農的種菜積極性和經濟利益遭受雙重打擊。
物流成本的問題分析至此,我們接下來說一說菜農在蔬菜生產鏈條上的弱勢地位問題。據媒體報道,有菜農向記者反映,他們在蔬菜批發(fā)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菜賤傷農”的現(xiàn)實。筆者以為,正是這種話語權的嚴重不對等,讓菜農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證。
在現(xiàn)有的定價機制下,菜價基本由經銷商把控,無論是菜農低價售菜,還是市民高價買菜,利益基本不會遭受損失的只有蔬菜經銷商。他們可以通過壓低批發(fā)價和提高交易價的方式來轉嫁成本,而為之埋單的菜農和消費者基本不具備抗拒能力,否則只能任由蔬菜爛在田里。
那么,如何增加菜農的話語權,改變他們的弱勢地位?筆者認為,可以朝三個方向努力。其一,效仿國外的成功經驗,由農產品生產者建立自己的行業(yè)組織,利用完善的信息協(xié)調機制控制盲目生產的風險,避免“菜賤傷農—減少種植—價格升高—擴大種植—菜賤傷農”的惡性循環(huán)。
其二,由國家設立支持價格機制,對經銷商的行為形成牽制。眾所周知,根據現(xiàn)有的國家儲備糧食制度,糧食保護價是降低農民種糧風險的重要措施。已經有不少學者建議,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將“保護價”這一政策性概念引入到蔬菜交易領域。
其三,提高農業(yè)規(guī)模化生產水平,突破“一家一戶”生產形態(tài)的局限。蔬菜生產產業(yè)化水平過低,“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本身就暗藏風險,菜農自身很難回答“種什么賺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只能靠猜靠蒙,這種局面亟待改善。
筆者注意到,商務部近期已經緊急部署對策,幫助菜農尋找銷路,包括組織指導大型連鎖企業(yè)、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等流通企業(yè)直接采購蔬菜,優(yōu)先銷售滯銷蔬菜等。這樣的舉措值得肯定,或許能解菜農的燃眉之急,但政府部門的努力不能到此為止。畢竟,如果不能從體制上增加菜農的議價能力,“菜賤傷農”或將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