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模化畜禽生產中,畜禽的病毒性疾病由于應用特異性的預防辦法得到比較有效的控制后,細菌性疾病呈現上升趨勢,并且,因長期使用和濫用抗生素,致使抗藥菌株不斷增加,甚至一些致病力不強的細菌也已構成了對畜禽新的威脅。因此,細菌性疾病的危害在一定條件下,已成為畜禽生產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群體藥物預防和治療已是畜禽防疫工作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在細菌性疾病發(fā)生過程中以及預防病毒性疾病流行中可能出現的混合或繼發(fā)感染中被廣泛采用。因此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系指在明確指征下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并采用適宜的劑量和療程,以達到殺滅致病微生物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增強畜禽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種不良后果的發(fā)生,本文就規(guī)模化場畜禽用藥的原則和應用注意事項作一敘述。
首先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高敏藥物,在高敏藥物中應首選價廉、藥源廣、口服(拌料或飲水)易被吸收的抗菌藥物。在選擇高敏抗生素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窄譜抗生素可以解決問題的不選廣譜抗生素
一種抗生素可達到治療作用時,不要用兩種藥物聯合應用。
必須應用兩種抗生素時,應選擇聯合應用具有協同作用的藥物。
要注意治療用藥的劑量和療程的長短。處理一般感染時,不要盲目增加藥物劑量。如果是嚴重的全身感染,在最初的治療階段(1天~2天內)可適當加大劑量,而后再給予常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減少損失。療程的確定與感染性質有關,對于急性感染,當給藥后死亡明顯減少,群體整體狀態(tài)好轉,再繼續(xù)給藥2個~3個療程。療程間隔一般為3天~5天。
藥物的選擇也應根據傳染病的性質并結合發(fā)病畜禽群的狀況全面考慮。如傳染病是全身感染的敗血性疾病,口服給藥時,藥物必須是經消化道可以吸收的,否則達不到治療的目的;發(fā)病畜禽食欲下降或廢絕時,口服給藥不能使血中達到藥物的有效濃度,影響治療效果,此時宜選擇注射藥物。畜禽患腸道傳染病時,要選擇口服不易吸收的藥物,以保證藥物在腸道中的治療濃度。
抓住治療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傳染病不是全群發(fā)生,而是在群體中不斷出現新發(fā)和死亡病例(如大腸桿菌病、育成雞白痢等),這種情況下給藥時機應突出一個“早”字,對控制新發(fā)病例、降低死亡、減少損失是有重要意義的;而有的傳染病如傳染性鼻炎,是在群中傳播較為迅速的傳染病,但在發(fā)病早期,群食欲還未見明顯變化時,及時口服敏感藥物,對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是十分有利的,但貽誤了時機,只能通過注射的辦法給藥,從而增加了資金消耗,加重了防疫人員的負擔。
對暫時還沒有條件進行藥敏試驗的生產單位,畜禽發(fā)生細菌性疾病時,治療藥物應盡量選用本場甚至本地區(qū)不常使用的藥物,這不僅可達到治療效果,而且為臨床用藥提供經驗。藥物選擇是否合適,應以治療效果為依據,發(fā)病畜(禽)群用藥1天~2天后,死亡應明顯減少,或動物精神、食欲好轉或新發(fā)病例不再出現,均反映了藥物治療效果。否則說明藥物選擇不當,應及時換藥。
臨床用藥是防治畜(禽)群細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絕非唯一的辦法。因為有些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腸桿菌病、子黃(白)痢等,其發(fā)病除感染因素外,尚有明顯的誘因,或是繼發(fā)于某些原發(fā)性感染的過程中。如果外界不良因素不消除或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不好,得不到改善,甚至原發(fā)感染得不到及時控制,一味地靠藥物治療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因為治療效果的好壞是由多方面綜合因素決定的,所以在治療中還應加強畜(禽)群的飼養(yǎng)管理,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認真做好衛(wèi)生綜合防治措施。
必須強調綜合性治療的重要性
在應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機體免疫力的重要性,過分依賴抗菌藥物的功效而忽視機體內在因素是抗菌藥物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應用抗菌藥物的同時,應使動物的機體狀況有所改善,各種綜合措施如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均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