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栽培料配方:木屑75%、麩皮20%、腐殖土3%、磷肥和石膏各1%。2、接菌種:先按照1:1.3把料水混勻并作堆發(fā)酵,隨后用聚乙烯塑料袋裝好并滅菌8個小時,接著用兩頭接種法接入菌種,封好袋口后再培養(yǎng)約30天(環(huán)境溫度為22-25℃),菌絲滿袋5-6天后再栽培。3、栽培:在每層床面上鋪塑料薄膜與腐殖土,隨后擺放脫袋的菌棒,接著依次噴水、覆土以及覆竹葉,此后保證土壤濕潤,子實(shí)體約1個月就可長出。
一、羊肚菌種植的技術(shù)
1、栽培料配方
(1)農(nóng)作物秸粉74.5%、麩皮20%、腐殖土3%、磷肥與石膏各1%、石灰0.5%。
(2)木屑75%、麩皮20%、腐殖土3%、磷肥與石膏各1%。
2、接菌種
(1)先從上面的2個配方中選出一個作為栽培料,隨后按照1:1.3的比例把栽培料和水混合均勻,做成料堆之后再堆積發(fā)酵20天,含水量以在60%為宜。
(2)接著用大小為17cm×33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裝料,用量為500-600g/袋。
(3)隨后把塑料袋放在100℃的環(huán)境中滅菌8個小時,做完滅菌這個步驟后再用兩頭接種法接入菌種,接種完成之后,再把塑料袋的袋口封好。
(4)然后把塑料袋放在22-25℃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30天左右,當(dāng)菌絲滿袋5-6天后就可以栽培了。
3、栽培
(1)一般多采用室內(nèi)脫袋栽培法來栽培羊肚菌,在栽培之前,需要給菇房進(jìn)行消毒,而且在每層床面上還需要有1塊塑料薄膜、3cm厚的腐殖土。
(2)隨后把土拍平,并將已脫袋的菌棒挨個排列在床,擺放完成之后再輕噴水1次,然后再依次覆土3-5cm、覆2cm厚的竹葉。
(3)此后需要保證土壤濕潤,通常經(jīng)過約1個月就能長出子實(shí)體。
二、羊肚菌與竹蓀的區(qū)別
1、科屬不同
(1)羊肚菌:羊肚菌科,羊肚菌屬。
(2)竹蓀:鬼筆科,竹蓀屬。
2、口感不同
(1)羊肚菌:口感棉且吃起來比較爽滑。
(2)竹蓀:口感脆軟。
3、外貌不同
(1)羊肚菌:在羊肚菌的表面上,有與羊肚狀相似的凹坑,凹坑的顏色一般為蛋殼色至淡黃褐色,其菌柄的形狀近似圓柱形,顏色近似白色,而且在基部有不規(guī)則的淺凹槽,長度一般為5-7cm。
(2)竹蓀:形狀與網(wǎng)狀的干白蛇皮有點(diǎn)像,菌帽的顏色為深綠色,菌柄的顏色為雪白色,形狀呈圓柱狀,而且在菌柄的頂端有一圍細(xì)致、潔白的網(wǎng)狀裙,網(wǎng)狀裙從菌蓋上往下鋪開,長度一般可達(dá)8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