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里鎮(zhèn)的蘋果收購市場上,多天來這樣的現象持續(xù)上演。一方面,來自全國各地的蘋果收購商紛紛涌進這個“中國蘋果第一鎮(zhèn)”,希望能夠順利完成收購任務,并施展各種招數,爭搶貨源;另一方面,一些種植面積比較大的果農,面對著近乎瘋狂的收購局面,選擇了惜售:我現在不賣給你了,我存進冷庫。“種植面積小的果農一般就直接把蘋果賣給果商了,種得多的大部分都不舍得賣……家里有10畝蘋果的話,就放進冷庫里,等著明年再賣。”鑫豐果蔬公司的林鵬飛表示,果農大戶之所以惜售,是因為去年的行情,極大刺激了果農。“去年把蘋果放進冷庫的,今年都賺了。”牟燕國向記者透露,去年10月份,80MM規(guī)格的紅富士蘋果收購價為每斤2.5元左右,今年5月份從冷庫里存放半年推向市場時,最好的能賣到6.8元一斤,利潤空間非常大。林鵬飛表示,自己從事果蔬冷藏已經是第八年了,像今年的盛況,在之前是沒有過的。
今年最令人擔憂的是,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果品生意的人,也加入到了囤積蘋果的行列中來。山東省日照市市一家冷庫老板的話 ,讓記者至今難忘 。10月25日至10月28日,記者在日照市采訪與蘋果漲價有關的新聞,突然上漲三成以上的蘋果價格不僅讓果農發(fā)蒙,讓一些常年從事果品批發(fā)生意的商人也摸不著頭腦。種種跡象表明,多方資金的參與囤積推高了蘋果價格。回顧今年以來蒜價的高企、姜價的大漲、蔥價的上浮,幾乎每宗農副產品的價格上揚,背后都能看到游資的身影。
受國家調控政策影響,房產行業(yè)的未來尚不明朗;而煤炭、黃金等行業(yè)盡管看上去一派繁榮景象,但高低不一的門檻也將部分資金拒之門外,而投資農產品幾乎成了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 。煙臺棲霞市劉家河田園冷庫負責人衣香亭分析說,2009年國家提高了農產品出口補貼標準,每4萬斤蘋果(一個貨柜的容量)的出口補貼由以往的3000元提高至8000元,導致去年九成以上的囤積蘋果者獲利。在這種結果的導向下,資本逐利的本性開始顯露出來,“各種與果品不相干的資金全都參與進來囤積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