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幾之上,一方茶席,詩情畫意,傳遞著愛茶之人,無言的情韻。
一場茶事,完成一次訴說。一張茶席,成全一份深情。茶席,在茶人眼里已不再陌生,它讓品茶變得高雅有情調!而其中有一物,在為之輕歌,亦為之沉默。
案幾之上,一方茶席,詩情畫意,傳遞著愛茶之人,無言的情韻。
人、茶、器、物、境,是茶席藝術不可缺少的元素。茶湯為魂,茶具為用,茶人為主,在特定的空間形態(tài)與靈活的藝術形式中,構成了具有獨立主題的藝術表達。一方茶席,一方天地。
茶,自然鐘情造化的精靈,生于青山,長于幽谷,結廬林間。
宋代文人熱衷將茶席置于自然山水之中,著意于天地與物我的合而為一。明代茶人,則更加藝術化,許多茶書明確提出了品茶的系列要求,茶湯之美、茶具之精、茶境之幽、茶飾之雅就這樣從唐代的華麗奔放,到宋元的沉靜內斂,再到明代的精致雋永、清雅脫俗,茶席藝術漸漸發(fā)展到了歷史的頂峰。
陸羽曾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庇纱?,茶之性,乃素簡,布置于一方茶席中的美,實為天地之大美。
飲茶之境,最宜清雅。徐渭曾說:“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風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云、宜綠鮮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清致導和之茶,緣自煙云供養(yǎng),也自當回歸青山秀水之間,清心雅意。
竹有清香,與茶香相宜?!安柘憷@竹叢”、“竹間風吹煮茗香”,竹下烹茶品茗,茶香飄蕩,文人高山亮節(jié)無竹令人俗的況味自然涌現(xiàn)。
竹之外,古代文人好于松下煮茶。唐人王建“煮茶傍寒松”;宋人陸游“頗憶松下釜”;元人倪云林“兩株松下煮春茶”;明人沈周“細吟滿啜長松下”等,他們選擇松下烹茶品茗,乃受禪茶相通。
竹、松、花入茶境,入茶席,有了自然之樂,但若能將茶席位移在自然之境,使自己沐浴在大自然茶席中,更能享受野趣茶味。
茶席之美,美在素簡,似月映輕云,似花瓣沾衣。
茶席之美,美在隨心,似野徑橫舟,似流水行云。
茶席之美,美在意韻,似纖月映波,似落花伶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