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電視劇或者歷史中,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古代有一個機構,掌管著幾百年的茶葉邊貿,叫做茶馬司。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樣的歷史淵源呢?
茶馬司,簡稱“茶司”,官署名,宋以后專掌茶馬貿易的機構。
早期內地與邊疆牧民地區(qū)的有以茶易馬的制度。以茶易馬,是我國歷代統(tǒng)治階段長期推行的一種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產地和靠近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制訂“茶馬法”,專司以茶易馬的職能。即邊區(qū)少數民族用馬匹換取他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
據史籍所載,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經略安撫使王韶在甘肅臨洮一帶與人木征作戰(zhàn),需要大量戰(zhàn)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設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收購和以茶易馬工作,并在陜、甘、川多處設置“賣場”和“買馬場”,沿邊少數民族只準與官府(馬司)從事以茶易馬交易,不準私販,嚴禁商販運到沿邊地區(qū)去賣,甚至不準將籽、苗帶到邊境,凡販私則予處死,或充軍三千里以外,“茶馬司”官員失察者也要治罪。
立法如此嚴酷,目的在于通過內地來控制邊區(qū)少數民族,強化他們的統(tǒng)治。這就是“以茶治邊”的由來。但在客觀上,茶馬互市也促進了我國民族經濟的交流與發(fā)展。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
三十年曾改秦州為永寧(今四川敘永)茶馬司,后復舊。
清代于陜西、甘肅、云南等地設置茶馬大使,掌茶馬交易事宜。
茶馬司主要職能為“易馬賞番”,定期招番互市,嚴禁通番私易,將每年以茶易馬數造冊上報朝廷,并把所市馬依例分于邊衛(wèi)騎操或苑馬寺牧養(yǎng)?!睹鲿洹げ枵n》:“明制茶課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稅,貯放有茶倉,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馬司、茶課司,驗茶有批驗所?!?/p>
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設立專門的“茶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云南西部增設北勝州茶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