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蔡中南在穴洞里用自己燒制的茶器品嘗茶湯的本味
喜歡喝茶,由此喜歡茶壺、茶杯。一個偶然的機(jī)會,參觀由翰海舉辦的“臺灣茶事”專場拍賣會預(yù)展,結(jié)識了幾位臺灣來的茶人。“茶是水,壺是火;茶是女人,壺是男人”。與來自臺灣的陶藝家蔡中南老師剛見面,他就意味深長地對我說。
曾經(jīng)聽臺灣畫家王三慶提起過,臺灣有一位陶藝家蔡中南,做的壺一點不比宜興的差,甚至好過宜興壺。用蔡中南做的新壺泡茶,不僅沒有泥土味,口感還十分甘甜。王先生告訴我,蔡老師一家在深山里穴居,住在崖壁上,房子都是他親手搭建的,不管外面下多大雨,洞穴中也不會落一滴水。蔡老師年輕時因為喜歡喝茶,買了不少宜興的大師壺,但泡茶都不如意,于是,他開始自己做壺。他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在深山里做壺一待就是三十年。找土、配料、燒窯,反復(fù)試驗,終于做出令他滿意的茶器。
我了解到蔡中南先生的傳奇經(jīng)歷,面對安詳平和的蔡老師,不由得肅然起敬。他使用泡茶的壺看似極普通,沒有繁復(fù)的工藝,沒有五彩的泥色。蔡老師根據(jù)不同的配方土采用不同的燒結(jié)溫度,制成各種不同款式的茶壺、茶杯,呈現(xiàn)茶湯最完美的內(nèi)涵。用蔡老師的話說,喝茶要講究點。當(dāng)年,就是因為要講究點,蔡老師搭進(jìn)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做出外觀不是很精致、但泡茶非常好喝的壺。
接過蔡老師遞過來的茶杯,我好奇地問了他一個問題,宜興的能工巧匠制作了那么多造型精美的壺,怎么就沒有一把稱心如意的呢?蔡老師笑而不語。后來話題轉(zhuǎn)到尋找胎土的經(jīng)歷,他講起其中的艱辛,一次冒著危險,在火山口采到了尋找多年的火山灰。經(jīng)過與各種泥土混合,終于配出適合做壺的泥料。說到燒窯,蔡先生問我,現(xiàn)在的陶藝家多少人懂配料,多少人會燒窯?其實,一把好用的壺,從選料、成型到燒窯,所有工序都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我了解到,蔡老師每窯只燒一把壺,因為柴窯燒制時,窯里最佳的位置只有一個。用最好的泥料、最好的窯位、最好的窯溫,才有可能燒制出最好的壺。
說到窯溫,讓我想起,一位專收老紫砂壺的藏家周先生曾談起許多大師的壺為什么泡茶不好喝,原因是為了保證成品率高,避免燒壞,爐溫比正常的要低。這樣一來,大師的壺成了“夾生飯”,泡茶有泥土味,中看不中用。周先生打個比喻說,燜米飯最好吃的是結(jié)了嘎巴,但這有風(fēng)險,火候稍過飯就糊了。大師的壺都是用來觀賞的,很少有人舍得用來泡茶。于是,燒制時考慮最多的是不能燒壞了,而忽視了壺為茶活的簡單道理。而蔡中南偏偏把好用放在了好看的前面,于是留著長發(fā)進(jìn)山,蓄著長須出山。
蔡中南講究茶器,但不追求外在形式上的奢華,而是返璞歸真。他就地取泥,摒棄壺藝,只求好用。由蔡老師做壺的執(zhí)著,我感悟到,茶器,其實只是問道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