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知道蓋碗底托的設計者,她是怎么想的。相傳,蓋碗的底托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崔寧與其女兒都特別喜愛喝茶,那時的蓋碗都是個人拿來當茶杯用的,也就是沖泡和飲用二合一。
最早的蓋碗也是沒有底托的,但是因為剛泡好的茶,直接拿著蓋碗就非常燙手。于是崔寧的女兒就奇思妙想發(fā)明了木盤子來托住蓋碗。而且為了防止蓋碗在喝的時候滑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huán)上一圈,使蓋碗固定,這便是最早的底托。
因為這組三件套非常好用,所以廣為流傳,最后取名為“三才碗”。甚至到后來,底托還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tài)。這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區(qū)誕生了。
所以“三才碗”并不是絕對。這一點掌柜在博物館里也找到印證,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清代中期到晚期,在宮廷御用中,就不是三才碗,蓋碗的器型只有:蓋和碗身。
那么,反觀當下。
如今我們使用蓋碗,都是拿來沖泡的,已經很少當茶杯來使用了。而掌柜在調查了身邊的一圈老茶友之后,得到的反饋都是“基本不用底托,有時可能還是一種浪費”。比如,我們在做茶葉審評的時候,所使用的蓋碗就是無托的,因為不需要啊。
第二個原因是美觀。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在泡茶的時候,蓋碗的底部要么就是潮州工夫茶的那種茶池,要么就是一個茶承,也叫壺承。但不管是茶池,還是壺承,除了實用上能收納溢出來的茶水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美觀。
我們會用一個純白的瓷盤、或一件精致的漆器、或一塊禪意的木頭、或一塊拙樸的石頭磚頭等等來做壺承。這是每個人都能發(fā)揮想象空間的領域。
蓋碗之所以有底托,是因時而生。但如今,也是到了我們該想想,為什么要有這個底托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