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口市博物館宋建窯兔毫盞(圖陳趙龍)
宋人所著的《夢梁錄》中載:“人家每日不可或缺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庇纱藖砜创藭r飲茶已與飲食一般是為生活所需。黃庭堅有詩云:“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蓖煤纸鸾z自然說的是建窯兔毫盞,“蟹眼新湯”講的是水初沸之時,水面上的氣泡小而圓,猶若螃蟹的眼睛一般,此時為水沸未滾的情狀,是煎茶最受用的嫩湯。宋代飲茶之俗風行于朝野,皇帝也曾以茶賜飲,宋徽宗還常與王公大臣們“斗茶”?!吧现?,下必甚焉”,每當武夷新茶出爐,便會有“斗茶”之人以香茗佳品比出高低。
宋代“斗茶”應(yīng)是起源于唐代的“點茶”之風,相比于“點茶”,“斗茶”呈現(xiàn)的品茗過程更為講究。具體的斗茶之法,蔡襄在《茶錄點茶》中有提到:“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diào)令極勻,又添注之,環(huán)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贝笠馐钦f首先要將茶葉碾搗成末,抄一錢左右的抹茶放入用沸水溫過的茶盞之中,注入“蟹眼”沸起的嫩水調(diào)制,用茶筅攪拌至均勻,然后再加沸水,一般加四次左右,先出現(xiàn)水痕者為負。使用黑釉兔毫盞盛茶,也便于觀察茶沫的白色茶痕,所以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也贊嘆說:“建盞胎骨既厚,宜于久熱,且釉色黑,水痕易驗,故最宜斗試。”
宋人的斗茶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生活情趣和審美傾向:簡約質(zhì)樸的黑釉兔毫盞,燒至初沸未老的嫩水,武夷山上的巖茶,看似簡單的斗茶,被挑剔的宋人演繹得其樂無窮。此時斗茶的重點或許已不在于茶之優(yōu)劣,更像是一場充滿趣味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再看蘇軾的那句“來試點茶三昧手,勿驚午盞兔毛斑?!?,“三昧”是佛家用語,意為屏除心中的雜念,專注于一境,東坡居士似在飲茶又在靜中悟禪,而黑釉盞上兔毫的斑紋似也成了禪的一部分,怕被驚擾,頗有些“禪茶一味”的味道。
兔毫建盞因武夷之茶名滿天下,武夷之茶又因兔毫建盞而獨具意韻,茶與盞的對話,最終便是相互成全。時過境遷,宋人的斗茶之樂和飲茶方式已不同于今人,但由茶悟禪的精神追求仍然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