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茶的產(chǎn)地為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大紅袍屬于半發(fā)酵的烏龍茶,茶性平和,主要分布在慧苑坑、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悟源澗等三坑兩澗地區(qū),且具有巖骨花香的顯著特征。
2002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全國茶類唯一一項入選。而生長在九龍窠景區(qū)的三株大紅袍母樹,也被作為古樹名木,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
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停采留養(yǎng)母樹大紅袍,實行特別保護和管理 ,從此不再用大紅袍母樹生產(chǎn)制作茶葉,大紅袍母樹茶葉從此也成為稀世絕品。
由于天然大紅袍茶樹年產(chǎn)巖茶只有幾斤,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于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開展了無性大紅袍的扦插繁殖。直到80年代,大紅袍無性繁殖才得到大面積推廣。
當然,目前市場上能買到的大紅袍,絕大多數(shù)屬于商品大紅袍,也稱拼配大紅袍。
武夷巖茶當中,能光明正大行拼配之事的,只有大紅袍,因為武夷山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紅袍茶園,面積也僅4萬多畝,其產(chǎn)量遠不能滿足市場消費量,所以拼配能夠彌補母樹大紅袍的“無產(chǎn)”與純種大紅袍的“高價”,使其脫離“量少天價”的地位,適應(yīng)市場需求,成為大眾化的巖茶。
大紅袍成品茶其條形壯結(jié)、 勻整,色澤深褐鮮潤,沖泡后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 ,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
武夷大紅袍無疑是武夷巖茶中品質(zhì)最優(yōu)異者。武夷山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
武夷產(chǎn)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shè)立御茶園專門采制貢茶,明末清初創(chuàng)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