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黃芽,黃葉、黃湯,黃芽。一種分寸感極強的茶。既保持了綠茶的鮮香,又多了一份柔和的特質。
蒙頂黃芽中國六大茶類中別具氣質的 “黃茶”,是個“位列仙班”的角兒。
白居易曾言,“茶中故舊在蒙山”。蒙山,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是唐朝貢茶的產(chǎn)地。
蒙頂黃芽,因采用少有的“悶黃”工藝,而呈現(xiàn)“黃湯黃葉”,甜香濃郁,透著一股子仙氣兒。
若想喝蒙頂茶,必嘗最為講究的蒙頂黃芽。因原料珍貴、制作繁瑣、產(chǎn)量極低,它一直是小眾茶中的珍品。
許多不熟悉的人還以為它是新近冒出來的綠茶。
殊不知,一盞清亮黃湯,色如玉、甜而醇,仿若天上甘露,只消一口便可忘卻人間無數(shù)。
它是一款古老的餅茶,延續(xù)現(xiàn)代,雖然已成為散茶,也有了黃小茶、黃大茶的出現(xiàn),但傳統(tǒng)的悶黃工藝沒變,一個黃字,決定了它的品味與特質。
黃芽,就是在"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元人當?shù)赖哪甏?,也極受追捧。
"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這是遼國皇族蒙古開國功臣耶律楚材的詩句。
寫的是在軍帳外明朗的月光下,他用佩刀從黃茶餅上挑下些許小塊,置入舂中搗碎研細的情況。歷代皇宮貴族愛黃芽,尋其究竟,卻有它的道理。
選料精細
蒙頂黃芽選取春季肥壯飽滿的高山茶芽,要求:“獨芽、細嫩、新鮮、勻齊、純凈。”
采摘于春分時節(jié),選圓肥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采摘長度要在一點五厘米到兩厘米。采的時候用掰,不用掐。
從開采到結束,不到一個月,導致生產(chǎn)時期短暫。
工藝繁瑣
蒙頂黃芽炒制工藝有“一殺青,兩包黃,一攤放,三復鍋,一烘焙”八道工序。
其中“兩包黃”是指黃茶的“悶黃”發(fā)酵,“悶黃”工藝的好壞直接影響黃芽品質的優(yōu)劣,且只能用草紙包起來發(fā)酵。
草紙透氣,不會把茶悶壞。并且草紙包出的茶滋味,色澤最好。
做茶的火候,必須恰到好處。即使最有經(jīng)驗的老師傅,也難保每次都成功。從古至今,黃茶產(chǎn)量都極低,更鮮為人知。
黃芽的生產(chǎn)耗時72小時以上,生產(chǎn)時間嚴重影響了黃茶的生產(chǎn)。復雜的工藝導致黃芽生產(chǎn)風險和成本增高。
苛刻的茶青要求,繁瑣的工序,加之生產(chǎn)歷史久遠,歷史上對蒙頂黃芽加工的記載很少。
蒙頂黃芽的制作技藝,主要依靠茶號和茶廠的傳統(tǒng)藝人、工匠口授心記、代代相傳。
可以說,蒙頂黃芽的制作工藝在現(xiàn)在來看,仍是一門近乎失傳的制茶工藝。
內(nèi)質平和溫厚
蒙頂黃芽外形扁直,芽條勻整,色澤嫩黃,鮮嫩顯毫,花香幽長,湯色黃亮透碧,滋味甜香濃郁,味甘而醇,山野氣韻深留長久,葉底嫩黃。
同綠茶相比,輕微發(fā)酵的黃茶,口感更加溫厚平和。對腸胃清寒的人尤其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