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基本介紹
甘草,(學(xué)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多用于入藥,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
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陰暗潮濕,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黃色。具甜味。
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
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長1.5-5厘米,寬0.8-3厘米,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 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卷。
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shù)花,總花梗短于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huán)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種子3-11,暗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ㄆ?-8月,果期7-10月。
甘草適應(yīng)性強和抗逆性強。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引黃灌區(qū)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于繁殖。 生性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較少、夏季酷熱、冬季嚴(yán)寒、晝夜溫差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熱、耐鹽堿和耐寒的特性。適宜在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土壤中生長。 在亞洲、歐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傳統(tǒng)的藥用和其他用途)。 中國境內(nèi)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山西朔州野生為主。人工種植甘草主產(chǎn)于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的河西走廊,隴西的周邊,寧夏部分地區(qū)。 Glycyrrhiza,其實是“甘草屬”,沒有二度法名,它的下面有大約18個大類品種,在亞洲、歐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傳統(tǒng)的藥用和其他用途)。在中國的主要有三大類品種: 甘草,從植物學(xué)上嚴(yán)格說,應(yīng)該首先指的是整個的植物,在藥品里,通常指的是甘草植物的根部,嚴(yán)格說,是“甘草根”。 寧夏鹽池縣是“西正甘草”的主產(chǎn)區(qū),鹽池甘草在寧夏分布面積大、儲量多、品質(zhì)好,并且其本身色紅皮細、骨重粉足、條干順直,甘草酸和甘草黃酮含量都非常高,1995年被評為“中國甘草之鄉(xiāng)”。 甘草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生長快)。 種子繁殖: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翻后耙平。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蛴?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 根狀莖繁殖:結(jié)合春秋采挖甘荔時進行,粗的根藥用,細的根莖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個芽,頭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內(nèi),行距30厘米開10厘米深的溝,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澆水。 藥用價值 甘草是臨床最常應(yīng)用的藥品。生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diào)和諸藥性;炙甘草能補脾益氣,臨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藥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西方國家大量進口甘草,從中提取甘草次酸,治艾滋病。甘草退耕還林,水土保持作用更強。陜北農(nóng)民和西部人們反映,把甘草種子隨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強。 營養(yǎng)價值 1.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lj}gt;甘草黃酮{lj}gt;甘草浸膏。 3.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nèi)的激素含量。 5.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生長環(huán)境及分布
品種分類
繁殖方式
主要價值